王宗岳太极拳论

王宗岳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太极拳论释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化生之大体备矣。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两仪者,始为一画,以分阴阳,先无极而后太极,拳名太极,盖义取诸此也。学习太极拳的最高境界,为能常定常应。常定为寂然不动,常应为感而遂通。常定位养浩然之气,常应为感受而身不涌堵。感而遂通,太极也。应生于定,感生于寂。故曰,无极而生。一阴一阳之谓道。谓一起事物,皆相反相济也。太极拳练法,在开合蓄发,互为根纽。用法在顺逆走粘,一时俱运,皆相反相济之道,故曰阴阳之母。
   此节是太极拳论之宗旨、定位,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混而为一,即太极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释:此节乃太极拳运用之纲领。
   动静在心,分合在形。心能主宰其形,则一心主政,百骸从令,作止蓄发,无不如志。故曰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为合他力。须时间与方向,两者皆适当。时间则不先不后,正当他力将发未发之际。方向则不即不离,正切他力难转难化。随曲就伸,闻应合他力,贵能因势乘便,不与抵牾,则他力都为我用矣。此一节中,以此四句为主。“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
   走为了避开对方来力,粘是为了随对方的来力;太极强调以静制动,以弱胜强,后发先至,关键就在能够走化,走化后我顺人背,粘住以制敌。对方虽强,我能运转灵敏,故柔与顺常相合也。若筋腱未能练柔,举止未能练顺,他力虽背,我亦无由制之,以我也不能得势得力,就是不能利用机会也。动急则急应,动缓者缓随,谓时间须求适合。若必以急为善,则有先自见其形势之失,若必以缓为善,又将失之迟顿。故不可自用,惟当因彼。此四句申明上四句之义。此四句“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就是说法无固定,理有要归。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释:此节阐述太极拳进阶之途径。
   拳练万遍,其理自现。由着熟而至懂劲,由懂劲而至神明。勤学苦练是豁然贯通的必要条件。不论天气如何都不要间断练拳,有事时可以少练,但不能不练,因为水一直烧才会开,烧烧冷冷是不会开的,拳的悟是明理的顿,相应为渐,随着功夫渐进,由于身体对理的相应,会增加对理的深入和具体。杨露禅师傅将太极拳的阶段,划分成象、气、理,“象则取法太极八卦,气则不出于阴阳刚柔,理则主宰变易不易”。又说“学者尤宜先求气象,以养其气,久之自然能得其理矣”。 这都是一个意思。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释:此节强调太极拳身法之要求,需在练习中一以贯之,务要身法不乱,才能够英雄所向无敌也。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是一句话,互为阴阳。头顶着劲,只能微微地上虚,这时气自然会下去,沉入丹田,这样呢,你能成了一种空灵和很稳定的状态。偏和倚都是因为你没有做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别人过来,你要撑,是倚靠;要倚靠别人,要去推动别人,也是倚靠。做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方能“不偏不倚”,方能“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就是你碰到我左边,我觉得你的力量从左边来,我左边最好虚掉你这个劲,杳也是空的意思、也是虚的意思,把你空掉。“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仰的能越高,俯之就可以越深,进得越长,回来越可以急促,这是一种解释。第二种解释是太极做得对的话,可以让人仰之弥高,上九天而不见你的顶,下五洋而摸不到你的深,进来摸不到你的长,退也来不及逃。进之愈长,如意欲投石过河也,势必意在远处;退之愈促,自身如纸糊之窗枯朽之木,使其落空。进碰不到我,高没有我高,深没有我深,都在我管制之中,逃也逃不掉,永远都在我的罩子当中。“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须得听劲、懂劲,犹火灼皮肤之反应。一羽之劲,蝇虫之力都可以感受到,又须得放掉放空,使无着力之处,犹如打在空处。诚所谓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释:此节乃对太极拳误读之辩驳,以正视听。
   如何辨别真太极假太极呢?那么假太极不外乎以壮欺弱,以手快的打手慢的,以有力量的打无力量的,如果用这样的方式,先天赋予的禀赋而已,与以弱制强,以静制动的太极道理是不符合的,都是错误的,都不是真正的太极。
   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释:此节乃太极拳运用之关键,用了一个很好的譬喻。
   以秤准来比喻自身的中定,要求腰部像轴心一样稳定、直竖、圆转、通融,以车轮的转动来比喻气机以及身体的转动。如果把一个车轮离地架空起来,放松刹车,这时车轮不着于地,也不着于他物,只需轻轻一拨,即能灵活运转,轻快无滞,倘使内用刹车掣住,外有砖物挡住,欲其转动则非常之难。拳论曰“气如车轮,腰如车轴”,又曰“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神”。双重之病,实际上皆由于盲目行为所致,一受到对方之力量压迫,在不了解对方的力量程度下,采取以力抗力,若对方力量小于己自然也能解决被迫的问题,甚至也有取胜之可能,苟对方的力量大于己,则不但不能解决被迫的问题,反而加重了被压迫的程度,像小孩被大人抓牢了一样,以小孩子的力量,要想挣脱大人的紧抓是不可能的,这就是缺乏知己知彼的一种盲目行动。习太极者,应该遵循太极拳的应用原则,前提是要以弱者自居,无论对方力大力小,是强是弱,都要以比自己强大而视之的,从而才能舍己从人,顺敌变化,才能做到刻刻留意,以小力引化对方强大的力量,这就是偏沉则随的法则。双重的另一现象,是双方用力的部位处于同一点的问题,设对方用大力紧紧抓住我的两手腕不放,而你仍也想在被抓处的腕部来挣脱,那是挣不脱的,以手部的力对付对方也是手部的抓力,是同一力点的用力,也是双重,尤其是自己的力小于对方的话,则等于小孩挣扎大人的抓力,是徒劳的。另外自身的双重问题,是双手不分阴阳虚实,缺乏阴阳互济,虚实互补之法则,双手一齐同做一个阴或阳,虚或实,双阴双阳,两虚两实,也是自身双重问题,除两手之外,于身体其他部位同样也有双重则滞的问题,如两腿死死撑地,满以为是桩稳胯坚和中定的牢固而忽视轻灵活泼是太极拳最重要的理法。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释:此节谈太极拳运用之误区。
   “徒有数年纯功,率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人们对双重方面议者多,对偏沉方面谈得少,且对双重的理解,限于双方两人之间皆以力气的对峙,上身各以两手顶抗对方之两手,下部各以两腿力撑,互相扭在一起,形如一张方形的桌子,以此来形容和说明双重则滞的含义,固亦未尝不可,但不够全面,要知前贤之言,句句皆有广义性,不可局限于一点,双重者既有双方皆以力来顶抗的双重,亦有双方的力用在同一个部位的双重,以及自身的双手不分阴阳虚实的双重,否则偏沉则随之句,又怎能与上一句相联系呢?正因为鉴于你自身有双重之病,才指出必须偏沉才能脱滞而得活也,随者亦有自身之随,以及对方随我之随,自己不能相随又怎能令对方随己呢?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释:此节谈避免双重之法,即阴阳转换。
   双重则滞是要避免的毛病,要做到这些,须知阴阳和虚实。粘是粘,走是走的想法是错的,单单去粘是顶,单单去走是丢。不要将脚死死拧在地上,要灵活。重心须有虚实,不断转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永远不破坏太极的状态。随便怎么动,太极的状态不破坏,这就叫懂劲了。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释:此节乃太极拳练习之路径。
   谆谆告诫,与第三节互为琦角,相互照应,但意思更进一步。一旦懂劲容易生出懒惰、散漫、沾沾自喜之心,这是非常要不得的态度。必须强调,懂劲仅仅是开悟,是真正修行的开始,此后还有漫长的路要走。须得戒骄戒躁,勤习勤练,方能精研微妙,于此精研微妙处,再三揣摩,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直至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非无规矩也,规矩已内化到动作当中,一静一动无不合规。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释:此节乃总结。
   推手的时候要“舍己从人”,你碰到我的地方,我要感受它。但还有很多人他自己被人家推到不管,他就是想弄人家,自己被人家控制着,还想去弄人家,这就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不可不详辨焉”就在这里面。整个拳论里面,你搞错一点点,以后就走样走得一塌糊涂了,练到后来,知道是练不成功的。这个东西太要紧了,差一点点,就会学得完全不一样了,所以呢,他为了我们详细地分辨,开练的时候不能一点点搞错,要明辨一点、要详细地知道。
 
 

加入我们的时事通讯

关注我们的新闻、研讨会和活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