抻筋拔骨功法
文章由王玫瑰 MBE撰写,并于2010年在国际刊物《太极》上发表
习武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练武者的身体处于放松的开放状态,动作协调一致。
然而,许多高水平武术家凝聚了毕生心血,以及常年累月日积月累的基本功训练,才能达到自然放松这一崇高境界。
每一种武学系统都有它自己的一套非常基本的基础练习,它们对应于特定拳法的动作特征;比如八卦掌,会有大量的绕圈和螺旋的功法,使从业者放松、伸长和放松脊柱;形意融合了大量的单体动作训练和持球动作;太极拳还讲究许多站立姿势和拓展性的“养精蓄锐”动作的练习。
即便如此,对于许多修行者来说,他们仍然感觉身体的许多区域没有“打开”,或者感到没有足够的力量和能量可用,并且由于某种原因或者其他原因,他们练习的拳法并没能解决这些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修行者采取交叉习练不同种武术,甚至干脆改变门派,以尝试发挥自己的潜力或将自己的功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然而,上海的寿关顺老师认为,问题不在于改变武术种类或者练法,而在于找到正确的基本功练习系统。
寿老师是一位有着近50年造诣的孙氏太极拳和形意拳大师,他最近成功地完成了由双龙会组织的在英国各地巡回教学之旅。他出生于1948,但看上去根本不像一个63岁的老人,他的精力和力量都让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在这一点上,他直接归功于他常年坚持修习基本功和道家内功。
他的形意、八卦、孙式太极世系来自孙禄棠,是孙禄棠弟子支燮堂传授的,1964年至1973年期间,寿老师跟随支燮堂学习武术,是孙式形意拳以及孙氏道家内功的第三代传人。
他说,来自这一世系,使他能够进一步发展基本功练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打开、校准和锻炼他们的身体,从而有助于拳法的修炼和功力的提升。
寿师傅认为,很多学生之所以感到沮丧,觉得自己在推手或拳击中不能真正“运用”自己的武功,不一定是因为对技巧的认识不足或缺乏“上手”的练习。
事实上,他认为,我们往往更不能正确地利用我们身体的内在力量,对如何正确地整合、操纵和组合我们身体的连续运动,以流动和自然的顺序,以正确的时机执行拳法的每个部分的知识不足,以至于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对手的力量,同时最小程度的损耗自己的力量。
寿大师强调,学习拳法体用的首要因素,是修习者自身身体的状态和对气的理解。对于许多修行者(西方和中国人),他认为我们面临的主要困难是我们的身体不够“开放”和“放松”;要么是过度僵硬和紧张,要么到了完全无力的另一个极端,不能保持拳架的形态。在汉语中,“顶-反对或抵抗,或丢-崩溃或丢失”。
在汉语中,relaxed译为“放松”,open译为“松开”。
但对于实践者来说,中西方沟通交流的困难在于理解这些概念,而不是这些词的译法。在汉语中,“词”所描绘的是画面、状态、概念或情感,而不是一种更为一维的学术观念,因此,学生首先要认识和体验什么是“轻松开放”的状态,而不是仅仅把它知识化、概念化。
寿老师教他所有的学生和来参加定期健身锻炼和治疗的老人们一套基本锻炼功法称为抻筋拔骨功法。
这一系列的练习旨在特别拉伸、打开、放松和激发身体各个部分和关节,特别是肩部和手臂、臀部和腿部以及整个脊柱。
学生们在实践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颈部、肩部和脊柱的紧张积累,这是由于多年来不正确的学习、工作姿势以及21世纪现代生活造成的压力和紧张造成的!
这套功法一开始看起来很简单,但练习得越多,就越能发现隐藏的奥秘和好处,就像习武中经常能获得的体会一样。
动作的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手臂拉长肌腱和肌肉来打开肩膀,练习者必须沿着双臂的整个长度,从指尖到指尖伸展,同时专注于扩大肩部球窝关节的内部尺寸和活动范围。
如同所有的内家功夫一样,肩膀和手臂上的“动作”也反映在臀部和腿部;虽然这部分反应可能不会被初学者强烈地感觉到,但练习的时间越长,就越能感觉到内外和谐的发挥。
手的姿势多种多样:手掌垂直背向身体,手掌笔直向下,“钩状”或“喙状”的手,手指指向不同的方向;所有这些姿势的设计都是为了打开和伸展不同的肌肉、肌腱和韧带,并使身体上每一个微小的部位都随着肩关节活动起来,从而帮助我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肩部韧带和关节。
在手部的最初一组动作之后,所有动作都是以一种完全开放的姿态进行的,腰部区域有一个轻微的凹拱,而“命门”是圆形和突出的;脚被放在一起,下一组动作主要是调整脊柱(从头部到尾骨)。
在这组动作中,首先手臂向下伸展,头部向后倾斜,脊柱,特别是颈椎,被打开并拉长,接着手臂沿头部两侧向上伸展。现在有很多人因为看电脑和其他与工作有关的固定姿势而感到颈部疼痛、肩膀僵硬和弯腰驼背,颈部的这个开口让它从通常承受的紧张中得到了急需的释放,并允许血液供应,中医认为,“气血”还是血液中的营养和能量,对吗?除了简单地优化大脑和相关神经系统的功能外,还可以增强和补充大脑的血液供应,帮助预防各种疾病和潜在危险,如高血压、低血压、记忆力减退和中风等。
此后,经过调整和聚气,修行者接下来要进行一组低位动作,旨在打开臀部,强化马步和腿。
同样,在上半身动作中,正确、到位的姿势是必要的,寿老师在教授动作时,也重申了推手和拳架中动作和它们的功能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当姿势被正确地执行时,练习者创造了一个如此强壮的“活”的根,以至于他们不会从地上拔出来,使他们完全稳固,而不是“死”或静止的,就像一块固定的木头仅仅卡在地上那样。
下半身练习一开始要求很高,初学者必须理解正确的动作要领,但是如果每天坚持下半身练习的话,会有非常迅速和有益的结果。
与上半身动作一样,下半身动作的目的也在于拉伸、拉长和打开髋关节球窝关节的整个周长,以及释放和打开骨盆带,最终让能量通过脚部,从而连接和协调整个身体,把它变成一个整体,在那里力量被充分和均匀地分配;允许力量和气场被放大好几倍。
寿老师在几十年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磨砺这一套功法,并在英国的训练班上,向一批非常多元化和有鉴赏力的学员详细讲授。
他说,这套功法可以造福所有门派的武术家,无论他们是学习何种武术,因为它可以让练习者以一种放松的方式整合和连接身体,最终使身体能在更大的范围内运动,并促进气和力更好地传递到四肢;同时也适用于所有业余爱好者以及养生人士,因为这套功法以自然的方式优化身体的运动,刺激血液循环,释放身体内的紧张,有助于防止骨骼钙化和关节僵硬,让人感觉轻松和舒适。
寿老师也是推手的大力倡导者,他解释了我们如何运用抻筋拔骨功法的原理来进行推手练习,当达到伸展和伸长时,让练习者遵守王宗岳所制定的太极原则:“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通过推手练习,寿老师结识了他的太极拳师父饶少平。寿师傅的杨式太极拳师从饶少平,随他一起学习了超过14年。饶少平的师父是武汇川,武汇川的师父是杨澄甫。饶少平本人也是一位在上海非常受人尊敬的杨氏太极拳家,也是和冯自强、张宇等大师的同时代人。
寿老师每天和饶少平一起学习,几乎每天都学8个小时左右(此时他没有“正式职业”),专注于杨式太极拳推手和散手,以及拳架。
寿老师说,他师父的特长是身体与力量的释放精准协调,能够感知手和接触点的细微变化,能以柔软、放松而又有力的方式发出能量。
20十年多前,我在上海结识了寿老师,在上海和英国都与他有过密切的合作。我不仅体会到了高水平师父的重要性,而且,比这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指导必须足够清晰和详尽。看着寿老师带着学生们通过A、B、C三个方面的练习,如何使身体和身体的动作与每一组功法相协调,从而使动作和应用之间的过渡流畅而轻松,不仅可以真正体会到太极拳作为一门武术的美,而且能够领略她的简单性和有效性。
以抻筋拔骨功法等为基础的基本功练习,为我们的训练提供了一定的素材,使我们更容易接近我们在武术书籍和文章中所读到的境界和能力,达到我们自己的实践目标,进入“真正了解自己选择的艺术的大门”。或者像汉语里说的“入门”,字面意思是“进入大门”。